密碼:

嚴東生:科學報國 百年奮斗不止


今天的愛國情奮斗者系列報道,要為您講述一位已故愛國科學家的故事。從年少時的“科學救國”,到耄耋之年的科教興國,他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新中國一代代新型材料的研制中,為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就是我國無機材料科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嚴東生。

嚴東生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黨支部學習活動。以嚴東生生前事跡改編的傳記電影,感動了很多在場的年輕科研人員。

以國家需要為己任,正是嚴東生科學人生的真實寫照。1918年,嚴東生在上海出生。目睹了舊中國的貧弱和“九·一八”事變給中華同胞帶來的苦難,嚴東生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填報大學志愿時,他違背家人意愿、放棄能捧金飯碗的稅務學校,選擇了清華大學化學系,投身科學報國之路。1946年,嚴東生赴美留學。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留學期間,嚴東生以全A成績獲得陶瓷學博士學位。正當科研一片坦途時,他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立即解除博士后合約,放棄在美國的優(yōu)厚待遇,毅然選擇了回到祖國。

回國之初,百廢待興,嚴東生主持制定中國第一個耐火材料的生產(chǎn)、檢驗和測試標準,推動了我國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七十年代,他緊急受命,帶領(lǐng)五十多人的秘密團隊在極其簡陋的廠房里,前后展開三百多個類型的試樣試驗,研制的耐高溫燒蝕復合材料成功解決了新中國第一代洲際導彈端頭防熱的難題,被稱為“給導彈穿上外衣的人”。八十年代,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主持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實驗面向全球招標探測器晶體供應商,嚴東生意識到這是一次中國材料科學走上世界舞臺的機會,他便帶領(lǐng)團隊晝夜奮戰(zhàn)、改良工藝,將這種人工生長的鍺酸鉍晶體長度由原來的兩三公分做到了二三十厘米,在國際競爭中遙遙領(lǐng)先,一舉中標,為我國材料科學在國際上贏得巨大聲譽。

為國攻堅克難沒有止境,哪怕在90歲高齡時,嚴東生仍沖鋒在前,還在規(guī)劃自己以后的奮斗目標和計劃。

這整柜的外國期刊都是嚴東生90多歲時還每周必讀的內(nèi)容,看到有用的前沿知識他都會一一標注出來,拿給年輕科研人員參考。作為項目主持人,嚴東生帶領(lǐng)團隊為大型強子對撞機提供了5000多根新型鎢酸鉛晶體,獲得歐洲核子中心頒發(fā)的CMS晶體獎;也正是在他的悉心指導下,硅酸鹽所成功研制出世界最長的鍺酸鉍晶體,鑄就了首顆暗物質(zhì)粒子探測衛(wèi)星悟空的“火眼金睛”。(本文轉(zhuǎn)載自央視網(wǎng))